2. 燥毒害人,肝腎首當(dāng)其沖。
陰虛液燥又是本征的主要病理基礎(chǔ)。腎惡燥而肝苦急,腎得液養(yǎng)而源充,肝得水涵則潛靜,故滋養(yǎng)肝腎,亦治此等征之要旨也。
3. 本征之因,既然因燥成毒(或因毒致燥),因此解毒—法,實是本征治療中不容忽視的治則。
余在臨床實踐中,試用了土茯苓、蚤休、生甘草、綠豆、大黑豆、磁石、紫草、紫竹根等,摻于辨證治法的方藥之中,尚有小效。
4. 燥之所成,系于津液之變動。
而津液之變動,既賴于氣,又及于血。在血者,津質(zhì)傷也,滋之、清之是屬常法;在氣者,津不流也,推之、散之可也。助氣載血、通經(jīng)運津,乃辟治燥之又一途徑耳。
5. 本征患者多為女性,推究原因,從稟賦素質(zhì)而論,陰虛液燥者女性常多于男性,且女子有經(jīng)乳產(chǎn)育之特殊生理,尤易耗血損陰。
而女子以肝為先天,陰血既耗,肝木失涵,其用愈難自穩(wěn),其抑者不疏津道,其亢者下汲腎陰。